“轰隆隆…轰隆隆…”在泉州聚龙小镇尽头的山脚下,一个地热钻井机台上,一个六七人的队伍,有条不豪地施工着。一根根四百余斤重的9米钻杆在领头的机长手上轻巧地操控着,吊起、放下、衔接入孔,这已经是这口地热井打下去的1000米的深井孔,“水质很清澈,一点气味都没有,一般是矿泉水。”领头的机长和组员们看着深孔抽出的水量讨论着,机长名叫戴建梅,年近五十的组员都喊他“老戴”。
黝黑的肤色,惑态可掬的容貌,这位“老戴”其实只是一个82年出生的小伙子。“老戴”应该是一个尊称,对这位有着18年钻机工作经验的老机长的尊重,对他兢兢业业奋战一线的敬重。
2000年,年仅18岁的戴建梅刚从中技学校毕业就来到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钻探队工作,从一线钻工到项目班长再到项目负责,他花了5年时间。在过去,地热钻探走“吃大锅饭”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职工责任心差、经营效益差。2005年,正值单位转变方式,采取成本独立核算的模式,“老戴”带领队伍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刚开始也没经验、还要缴纳一大笔押金,心里还是有点怕。”“老戴”说,“单位要改革,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根据单位制度要求,独立核算的团队必须有三名正式职工共同参与,坚定决心后,“老戴”说服两名职工,三人组成一个团队开始走南闯北,寻找地热资源。
在螺州钻施出一口日出水量1650吨、水温达76度的优质地热井,改变了福州南没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历史;施工完成武夷山地热井,孔深超过1500米,系目前全省最深大直径地热井。从邵武龙斗地热井到福州螺洲井,从武夷水庄到聚龙小镇,从浙江到广东,“老戴”掌握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打超深、超斜、超难孔的一整套钻井绝活,凭着这套技艺,他带领钻探分队完成了二十余口地热井,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钻井硬仗,填补了这些区域没有地热资源的空白。能征善战、攻坚克难的地热钻井“尖兵”的声名不胫而走,成为八闽地热钻井行业的“领头雁”。
地质钻探常年吃住在野外,是非常苦的一个活儿,一个项目组都要耗时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完工,一旦开钻,通常是24小时不停机,工人三班倒就成了必须。现在年轻人都没有愿意干这行的,不光是钱少,而且,工作性质"成就"了一身泥一身水的外在形象。"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搞钻探的",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干这行的人的形象描述。后继乏人是地质行业普遍的问题,"关键还是太苦了"。“老戴”作为80后的年轻人,在钻机上一呆就是18年,显得尤为不易。
除了当机长,“老戴”还是项目组里的电工、焊工、修理工。“机台上突发事件很多,钻具坏了、机器不能动了,都会影响效率。”为了提高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老戴”主动挑担,加强学习,练就了沉着果敢的危机处理能力,第一时间解决机台常见小问题,为按时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2012年老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2017年老戴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戴”一直鼓励自己,“从做好钻工的本职工作到成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要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立足岗位,发扬“工匠精神”,这是责任!追求进步,树立党员先锋模范,这是荣耀!最后引用“老戴”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一句感悟:“新时代昭示新使命,新使命引领新担当。责任很大,不能懈怠!”我想,这就是引领“老戴”坚守岗位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