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9月28日讯(刘时安 陈雨桐) 9月的夜晚,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灯光璀璨,光影揉碎在溪水中,如梦似幻。
作为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点之一,曾经“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下党,现已成了世人眼中流光溢彩的焦点。
弱鸟可先飞,至贫亦能富。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万余元,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04人全部实现脱贫。
“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老人王光朝感慨万千。2019年7月,他和其他5位村民商量,要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感谢信——“就是想给总书记报个喜!”不到1个月,他们收到回信——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信中,习总书记殷切勉励道。
秉承着习总书记的深切期望,下党人继续发扬“披荆斩棘”的冲劲,“滴水穿石”的韧性,“久久为功”的耐心,誓要在振兴之路上走出个样子!
“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把这份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这是下党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说。
如今,“下党乡的味道”农产品公共品牌风靡全国,“难忘下党”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游人如织,全国第一个可视化定制茶园如火如荼……下党的明天,前景无限。
寿宁县下党乡夜景
今年46岁的王瑞兴,20多年前携全家离开村子讨生活,2016年回村。今年1月,他在村里开了一家饭店,“平均每天客流量有100多人,一个月有13万元左右的收入。”王瑞兴高兴地说,以前回来,村里人都问你什么时候离开;现在回来,人们都问你要做点什么。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领村民们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共同致富。”党员王明秀信心满满。
下党的故事,浓缩着宁德人民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彰显出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描绘了闽东大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
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依山傍海。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土地上,老区行政村达1896个,让各乡村在振兴之路上走得又好又快,成了宁德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努力的目标。
“近年来,宁德突出做强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8+1’特色农业,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宁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梅仔表示。
寿宁县,位于宁德市北部,县内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面积占45%。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气候,让这里成为“福建十大产茶大县”“中国名茶之乡”。
高山茶是坝头村传统的支柱产业,村里家家户户均有种茶,还能不能多条致富路子?
经过考察商议,坝头村党支部书记张高宋带头,试种了一小片八月瓜。“去年收益不错,今年已扩种到60亩,稻谷割了以后,准备再扩种。”张高宋说,“八月瓜长速快,效益高,管理好的话,一亩地可有两三万的收入。”
68岁的村民张高云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张高云忍不住一番赞叹:“路更宽了,河水更干净了,村子更美了,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从建设沿溪公路到修建污水管网,从制定村规民约到整治不文明现象,从2018年环境脏乱,到2020年成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近2000万资金投入,40多个民生项目,无数个日夜付出,如今,坝头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交织在绿水青山的掠影中,折射出乡村美丽的图景。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走进福安市坦洋村,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保存良好的清代风格民居、碉楼、茶行、廊桥、油坊……无不诉说着这里往日的繁盛与欣荣。
福山福水福安茶。在“坦洋工夫”最兴盛的时期,坦洋村一公里的街上,就有36家茶行云集,茶叶远销20余国,深受海内外市场欢迎。
“坦洋村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党建工作联系点。”福安市委书记周祥祺介绍道。一直以来,坦洋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使命,持续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红茶的品牌效应,助推福安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振兴‘坦洋工夫’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转变村民思想,激活生产要素,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福安市委组织部部长钟逢帮介绍说,从实行党员干部设岗定责、区块化管理,到党员、村民结对帮扶,再到开展“党员诚信店”“党员诚信一条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党员干部想在一线、干在一线,已成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参观坦洋村党建展示馆
“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眼下,坦洋村绿色生态茶园层层叠叠,茶文化古街店铺鳞次栉比,成群的古建筑朴穆庄严,正朝着建设党性教育、优势产业、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中国工夫红茶文化生态村昂首向前。
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来到福安市潭头镇南岩村,这个有着闽东“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的村庄,处处青砖青瓦、翘角飞檐,让人流连忘返。
据了解,仅两年的时间,村集体经营收入由2018年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0年51.3万元,如此强烈的对比,源于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立。
2018年,南岩村启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选举成员代表、理事、监事,组建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由全村资格村民参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
“全村以‘经合社’为纽带和平台,创新集体经营机制和乡村治理模式,实行全村一盘棋,充分激发了村庄内生动力。”南岩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木生介绍,成立前期,经合社依托每个资格社员人均200元的股金,与村集体原有资产叠加成为原始股,资产总额1951万元,其中群众股权占70%。
同时,“经合社”的经营收益分配与每位成员的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对村集体的贡献情况等紧密挂钩,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经合社’不仅是全体村民的利益共同体,还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福建省住建厅原副厅长王胜熙说,全村70%以上的村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关系、日常往来、个人喜好,成立乡贤理事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志愿者服务队等义务奉献村庄发展。
党群齐心,其利断金。在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和探索实践下,南岩村立足资源禀赋,确定了“研学之村、文创之村,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着力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锻造新引擎,建设新空间,创立新机制,共同推动南岩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宁德市民族中学高一班50多位学生在潭头镇南岩村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虎头村,地处福安市穆云乡东部秀溪之畔。这里产的水蜜桃皮薄多汁、柔软香甜。“出了这地,种不了穆云水蜜桃”“桃子放在房间里,满屋飘香”“供不应求不够卖!”说到家乡的“闽东珍果”,村民们一脸笑容。
近年来,虎头村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产业链组建党建联盟,构建“组织建在田园”“活动放在田园”“服务落在田园”“党员赛在田园”新格局,水蜜桃产业呈现出标准化栽培、品牌化打造、信息化运作的良好局面。
“春赏桃花夏卖桃,秋吃桃胶冬品酒。”虎头村党支部书记吴树灿说,围绕这一颗颗“八闽仙桃”,全村217户种桃人家,一年四季都有的忙。2020年,虎头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持收入30%。
“到了7、8月份采摘期,每天有一两万斤产量,快递一天三趟发往全国。”对于现在的生活,村民吴廷富很满意。
陈清田是宁德市人大常委财经工委主任,快退休的他,现在是虎头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壤酸化问题,加强水蜜桃精深加工水平。”谈到接下来的规划,陈清田干劲十足。
福安市虎头村桃农喜迎丰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19年以来,宁德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选派临近退休的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推动更多资源、人才、政策向乡村聚集。
从2019年10月至今,市县38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3.27多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174个,解决群众困难问题2233个。
“指导、帮带、协调乡村工作,是乡村振兴指导员的职责。”原宁德市总工会副主席刘兆兴,自退休后来到柘荣县岭边亭村,在新的岗位上继续散发着光和热。
岭边亭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东狮山下。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高品质的高山白茶。
围绕这一产业优势,刘兆兴在品牌化运营上下功夫,完成《宁德市柘荣县白茶非遗文化馆及生态产业园概念规划》,选送本村道家炭焙老白茶参加2020迎世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系列活动,为推动岭边亭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刘兆兴借助工会的人才资源,积极发动专家到村里做技术指导。2021年,他向上争取200万补助,用于村里文旅产业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岭边亭村处处洋溢出“村在花园中、人在庐境里”的氛围。
今年5月份回村后,袁郑珠就在路边开了一家面馆。“忙的时候,一天有4千多的收入。”家乡的崭新面貌让她心生欢喜,按她的话说,这是“神仙一样的生活”。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来到柘荣县靴岭尾村,热情的村支书在前面带路,剪纸作品、文创院落、三D彩绘广场……在眼前缓缓展开。
柘荣县靴岭尾村村貌
“柘荣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打造文创产业的重要内容。”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吴雪香边走边介绍,村子已有400多年的剪纸创作历史,村民农闲时学剪纸,陶冶性情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
剪纸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文旅产业的推动。这些年,靴岭尾村围绕“清新乡野、文创田园”的村庄发展定位,积极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制度,2021年初,成为全县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领办3家经济实体,发展文创、旅游、农业种植体验等多元化产业。在“帮带导师团队”的大力协助下,村里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市场运营等风生水起。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制度的实行,给村里带来了巨大变化。2020年度,靴岭尾村财收入从最初6万元增加至20余万元,预计2021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共带动全村80余户实现增收,每年户均增收达2万余元,惠及群众面达54%。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柘荣县组织部部长陈琳看来,趁着“换届选举”的关键时期,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同时,积极培养后备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工程。
“我们村环境美,亮点多,不愁没人来。”柘荣县绸岭村乡村振兴指导员林鉴润说,村里通过发展产业、兴办民宿吸引游客、回引人才,村子“活”起来指日可待。
目前,村里有近200亩古茶园、10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园和多种富硒农产品,在各大产业的带动下,绸岭村人均收入达18400多元,村财收入16万元左右。这个曾经的“空心村”,正在向世人展现着“长寿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宁德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共同发展致富”的做法,搭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获益。
截至目前,全市199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试点村共落实产业项目180多个,预计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村均增长5万元,村民增收3000元以上。
希望的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前进的乡村,回响着铿锵的足音。回望一路行程,那一个个璀璨如明珠般的乡村,在闽东大地上绽放异彩,又在交相辉映中,串联成线、拓展成面,挥毫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画卷。
来源:人民论坛网